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时间:2024-08-24 08:47:52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朱熹注:“脩,脯也。十脡为束。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盖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

杨伯峻先生注:“脩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脡(挺),十脡为一束。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但这一礼物是菲薄的。”

钱穆注:“束脩:一解,脩是干脯,十脡为束。古人相见,必执贽为礼,束脩乃贽之薄者。又一解,束脩谓束带修饰。古人年十五,可自束带脩饰以见外傅。又曰:束脩,指束身脩行言。今从前一解。”

李泽厚从钱穆“又一解”,译本章为“凡十五岁以上,我没有不收教的。”

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以为“束脩”是“检点约束”之义,盖从钱穆后一解。

杨、钱两位先生都从朱注。既然“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有心来学者,必遵此礼以拜,夫子又何必强调此礼?

《史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入其门是孔子“设礼稍诱”而来,并非先送“十条干肉”以为贽。孔子“设礼稍诱子路”,是觉得孺子可教也,主要不在给不给“十条干肉”。

李泽厚先生取“束带修饰”为“束脩”之训,译“十五岁”。然修辞立其诚,孔子不是说“辞达而已矣”(《卫灵公》)吗?他为什么这样不怕麻烦,不径言“十五岁”,而非要拐个弯儿?十五岁可束带脩饰,用“束带脩饰”指十五岁,再将“束带脩饰”缩略为“束脩”。且如此解释,“自行”两言也说不通。此训不可取。

孔子教人,教人为君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里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过则勿惮改”(《学而》)不断地完善自我,逐渐接近崇高。这一切都是说“克己修德”。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克制自己,约束自己,以修己德。“束”即约束,克制;“脩”即修养。“束”是束己,“脩”是修德,修己成德。而且这“束”,这“脩”,是发自内心的追求,不是自外铄我,即“自行束脩”。所以,我以为“自行束脩”解为“自愿实行束己修德”最为合理。

《论语·述而》载:“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此可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注脚。“诲”,恐也不是专指收为弟子而教诲,凡来求教者,虽仅一事一时,无不教诲也。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