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腋成裘」这句成语出自于《墨子‧亲士》篇,腋,就是腋下,胳肢窝。裘,是皮衣。集腋成裘是搜集狐狸腋下的皮毛,聚起来做件毛皮大衣。
墨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名叫墨翟。他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交相利」等观点,认为战争是「不义不利」的行为,反对诸侯征伐。
墨子保护弱者,他与门徒弟子组成团体四处奔走,头顶都晒秃了,脚都红肿了,只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有利于天下之事服务,他的一生都过着简朴的生活。
墨子写下了《墨子》一书传世,其中《亲士》是《墨子》的第一篇,内容探讨如何亲近、重用贤士的问题。认为一个国君治理国家,如果不关心国中的贤才,那么就会陷入危亡的境地。
墨子说:治国而不优待贤士,国家就会灭亡。见到贤士而不急于任用,他们就会怠慢君主。没有比用贤更急迫的了,若没有贤士,就没有人和自己谋划国事。怠慢遗弃贤士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不曾有过。
书中还打了一个比方:「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意思是江河里的水,不是从同一个源头流下来的;价值千金的白色狐裘,也不是由一只狐狸腋下的白毛积成的。(镒:古代重量单位,1镒=20两)
狐狸虽不见有纯白者,但是将一只只狐狸腋下的一小块纯白毛皮,聚集起来之后,便可缝制成一件纯白狐裘,轻柔难得,至为珍贵。
比喻治理国家需要众多贤才的力量,作为国君,要懂得广纳贤才,才能做千万人的首领。
后来「集腋成裘」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积少成多。
例如:
虽然只是五块或十块钱,但所谓集腋成裘,积存久了,也会成为一笔可观的数目。
他们同心协力,希望能集腋成裘,为本地办一所大学。
这就是「集腋成裘」这个成语的典故及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