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1564 -1616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诗人。
莎士比亚1564年4月生于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德镇。这个市镇距伦敦约一百六十公里,有两千人口,镇上设有独立的行政机构和议会,议员都是富裕市民。莎士比亚的父亲约翰本是自耕农,迁到镇上后开了一个铺子,主要经营皮手套。母亲是当地一个小地主的女儿。约翰由于经营得法,逐渐富裕起来,又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因此在1568年当选为镇长。那时伦敦还没有剧场,剧团时常到各地巡回演出。在斯特拉福德演出时,都由镇长接待。所以莎士比亚幼年时就看过戏,了解演出情况。
莎士比亚七岁时进本地义务文法学校读书。他除了学圣经和英文外,还学习当时欧洲通用的拉丁语。十三岁起,家道开始中落,只得辍(chuò)学在家,帮助父亲料理生意。十八岁时,他与一个比他大八岁的农家女儿结婚。
约在1587年,莎士比亚只身来到伦敦。当时伦敦是个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人口近二十万。剧场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史,但因时常流行瘟疫,所以不时关闭。莎士比亚初来乍到,处境非常困难。传说他曾从事过马夫、仆役等很低贱的工作;后来又在剧场里扮演过一些无关紧要的角色。
那时由于剧团之间的互相竞争,经常要上演新戏,所以对剧本的需求非常迫切。于是莎士比亚开始编写剧本。1590-1591年间,他完成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这个剧于1592年3月在伦敦最大的玫瑰剧场上演,成为这个季度最红的剧目。当年他又接连写了《理查三世》和《错误的喜剧》,上演后也都获得很大成功。当时伦敦剧坛被一批称为“大学才子”的剧作家所控制。他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对来自小市镇、未受过高等教育的莎士比亚在伦敦崭露头角,感到非常惊讶,有的甚至攻击他,说他是“暴发户式的乌鸦”。但是莎士比亚不为所动,继续发奋写作。
1592-1593年间,伦敦发生了可怕的鼠疫,最严重的时候,一星期要死一千人。剧场停演,不少剧团破产。“大学才子”派一些最著名的剧作家死去,而莎士比亚却青云直上,逐步走上成熟的道路。1593年4月,他的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出版,受到人们好评。他把这部诗献给了十九岁的权贵扫桑普顿伯爵,以求得庇护。
1595年,莎士比亚写成了《罗米欧与朱丽叶》。这是一部著名的悲剧,但又富于喜剧气氛。剧本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意大利维洛那城里有两家世代为仇的贵族,一是蒙太古家族,一是凯普莱特家族。有一天,蒙太古家的儿子罗米欧到凯普莱特家去参加化装舞会,结识了凯普莱特家的女儿朱丽叶。两人一见钟情,第二天在劳伦斯神父帮助下秘密结婚。不久,罗米欧为朋友报仇,在决斗中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兄,因而遭到放逐。
接着,朱丽叶的父亲又把她许配给帕里斯伯爵,并要她马上成婚。朱丽叶抗拒无效,便去找劳伦斯神父求救。神父让她服下一瓶安眠药,能假死四十小时,同时派人通知罗米欧立即赶来。不幸送信人没有及时 -1把通知送到。罗米欧听说朱丽叶已死,急速赶回,见到假死的朱丽叶,悲愤交加,服毒自杀。朱丽叶醒来后,发现罗米欧死在她身边,就拔出罗米欧佩带的匕首刺死了自己。他们爱情悲剧感动了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个家族,双方终于释去前嫌,取得和解。这部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和封建旧习之间的冲突,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冷酷,歌颂了坚贞的爱情。
随着莎士比亚在创作上的成功,他的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1596年,他在他的庇护人扫桑普顿伯爵帮助下,替父亲申请并获得了世袭的家徽。他的收入也非常可观。次年5月,他回斯特拉福德镇,买下了那里最大的宅第;后来又跟其他人合资修建了比玫瑰剧场更富丽堂皇的环球剧场。他既是剧团股东,又是编剧、导演和演员。
1598年,莎士比亚写成了历史剧《亨利五世》。剧本写英王亨利五世即位后,想取得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便亲征法国。最后获得胜利,法王将女儿许配给他,并让他取得了王位继承权。亨利五世是作者历史剧中理想君主的形象。他临危不惧,了解下情,是个开明君主。这个剧本反映了莎士比亚对政治、君主、臣民、战争等的看法。
第二年,莎士比亚又一个悲剧《裘力斯·恺撒》问世。这个剧本主要写古代罗马国内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尖锐斗争。公元前44年,古罗马统帅恺撒远征归来,他的部将安东尼三次把王冠献给他,要立他为王。恺撒虽然拒绝,但他大搞个人专制独裁。反对他的卡西乌阴谋刺杀恺撒,并说服最受恺撒器重的布鲁图下手行凶。布鲁图很爱一手提拔他的恺撒,但他更爱共和制的罗马。
为了使罗马不遭个人独裁的浩劫,他亲手刺死了恺撒,并在尸体前面向人民群众发表演说。他说,刺死恺撒,是因为他更爱罗马。接着又说:“因为恺撒爱我,所以我为他流泪;因为他很幸运,所以我为他高兴;因为他很勇敢,所以我很尊敬他,但是因为他有野心,所以我杀了他。”紧接着安东尼发表了煽动性的演说,结果布鲁图等被驱逐出罗马,后来战败自杀。莎士比亚在剧本中对维护罗马共和制的布鲁图寄予深切同情,流露出他拥护民主体制的思想。
1601年,莎士比亚完成了他最负盛名的悲剧《哈姆雷特》(又称《王子复仇记》)。这部悲剧连同他后几年完成的《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被公认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取材于十二世纪丹麦一位历史学家所著的《丹麦史》。剧本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是个具有人文主义理想的青年。他回国参加新王登基典礼和母亲的婚礼,夜间亡父的鬼魂显灵,得悉父亲暴死系叔父克劳狄斯所害。叔父不仅谋害了他父亲,而且篡夺了王位,娶他母亲为妻。
被害的老国王是哈姆雷特心目中最完美的人。他的暴死和叔父篡位,沉重地打击了哈姆雷特的理想。他想为父复仇,改革现实,但又觉得力不从心,从而引起内心的激烈斗争和痛苦。为怕叔父看出破绽,就装疯卖傻;又怕鬼魂所言不确,把鬼魂讲的情节编成戏,叫戏班子演出给叔父和母亲看,果然间接证明了叔父的罪行。接着哈姆雷特单独见他母亲,发现帷幕后有人,认为是叔父在偷听,便一剑刺去,错杀了他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波洛涅斯。
克劳狄斯借此把哈姆雷特送去英国,企图借英王之手害死他。哈姆雷特在途中发现了这个阴谋,立即赶回丹麦。回国后才知道,自己的情人奥菲莉娅因父亲死去,爱人远去英国,发疯后落水身亡。克劳狄斯乘机鼓动奥菲莉娅的哥哥与哈姆雷特决斗,用毒剑刺死他。结果双方都中了毒剑。哈姆雷特在临死前刺死了克劳狄斯,他的母亲也饮毒酒死去,四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以古代丹麦为背景,影射的却是英国的现实生活。它反映了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理想与以克劳狄斯所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矛盾。
约在1610年,莎士比亚退休回到故乡,但仍继续为剧团写剧本。他最后的三个剧本《冬天的故事》、《暴风雨》、《亨利八世》,就是在故乡写的。
1616年4月,莎士比亚的两位好友到斯特拉福德镇来看望他,大家开怀畅饮。莎士比亚多喝了几杯酒,竟卧病不起,4月23日溘(kè)然长逝。
莎士比亚共留下剧本三十七部、长诗两首、十四行诗一百五十四首。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他的作品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社会矛盾。剧作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语言精炼而富于表现力,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