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理想汽车实训基地,学生手持工具认真打磨车辆表面;在液压阀研发实验室,师生携手为企业攻克数字化技术难关;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企业捐赠的先进设备让教学和应用实操无缝衔接……这些场景汇聚成长春职业技术大学产教融合探索的立体图景。
作为国家百所示范校、国家优质校和国家首批“双高”建设高校,该校交出了硬核成绩单:5年内,校企共建15个产业学院,攻克180项关键技术,2024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攀升至97%,这所扎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职业院校,正以“四链融合”为牵引,走出一条“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发展之路。
“真正的产教融合,是把学校建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长春职业技术大学校长王军表示,该校通过创新“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的合作机制,书写了产教融合的新篇章。

学生们在生产线上熟练操作。
协同创新
解锁校企合作“新密码”
“校企合作已经历了三次迭代升级。”长春职业技术大学机电学院院长方振龙介绍,1.0时代是单点对接一汽、中车长客等人才需求量大的重点企业,2.0时代延伸至供应链企业,如今迈入3.0阶段,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合作网络,推动校企合作从“订单班”模式升级为“产学研共同体”。这一喜人变化在鑫盛嘉液压阀研发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
作为一家致力于液压阀国产替代的专精特新企业,鑫盛嘉科技(长春)有限公司曾因技术瓶颈,未能实现产品的突破升级。学校组建由全国技术能手、博士团队构成的科研专班驻企攻关,历时8个月共同研发液压阀数字化实时反馈系统,方振龙解释道:“相当于为机械设备装上‘神经感知网络’,让操作更精准丝滑。”
产学研共同体的构建,让学生同步成为技术革新的参与者。即将毕业的学生金广生全程参与该项目研发:“企业工程师与教师联合指导,让我们真正理解了‘技术迭代没有纸上谈兵’。”这种“真题真做”的培养模式,精准对接了产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方振龙表示:“企业‘智改数转’需要的不再是单一技工,而是能驾驭智能产线、精通工艺优化的‘现场工程师’。”
这种深度协同已形成规模化效应。近年来,学校与九江冠成仿真技术有限公司、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等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共建46个科研创新与服务团队及产学研创新团队,集中开展18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7项科技创新成果实现转化。

朱恒柱指导学生们练习打磨技术。
标准育人
锻造人才供给“适配器”
在理想汽车产业学院实训中心,教师朱恒柱手持扭矩扳手,紧盯学生操作。眼前的实训台1:1复刻企业生产线,这种“车间搬进校园”的场景,是长春职业技术大学“标准化培养”的生动体现。敢采用“标准化培养”的底气源自该校的“双师认证”体系,建立新学院之前,6名教师通过理想汽车7天封闭培训,能够准确还原理想汽车常州基地生产工艺。
“准员工训练模式让学生提前掌握质量追溯、产线节拍管理等技能。”汽车学院副院长卢晨介绍,学生们要长期在实训中心学习,并通过第4周的理论测试、第9周的实操考核、第17周的综合评定,才能拿到就业“入场券”。学生李玉宣说,“晚上的空闲时间和周末我们都会到实训中心加练,希望能够顺利拿到这张‘入场券’。”
这种“零磨合”优势直接转化为就业竞争力。上一届理想汽车“订单班”65名学生均已成功入职。目前,“订单班”已从62人扩招至106人。
近年来,学校为企业输送了万余名高素质人才,其中理想汽车、解放汽车“订单班”培养的3000名毕业生,已成长为这些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当漆面打磨声与智能检测提示音在实训中心交织,这场“入学即入岗”的教育实践,正为高质量发展锻造“即插即用”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校企深度融合更需要构建多元科研生态。学校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一汽国际物流等单位共建11个省级科研平台,聚焦黑土地保护、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成立8个产教协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了“研发中试-教学应用-技术辐射”的完整链条。
生态赋能
激活产教融合“乘法”效应
校企深度融合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突破、人才供给,更重塑了职教生态。
就业质量大幅攀升。近5年,长春职业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留省率保持在75%以上。2024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7%以上,留省率达到80%以上,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一名。
产业贡献尤为显著。为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输送1万余名技术骨干;作为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实验室的中试基地,参与大豆品系试验与选育;联合三国集团共建航空与医疗非标产品中试基地;与一汽铸造、吉林大学共同承担吉林省重大科技专项暨一汽自主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共同助力企业转型发展。
赋能区域经济振兴。依托乡村振兴人才学院,面向乡村振兴实用人才开展了6万余人次的线上线下培训;依托吉林省新旅游工匠学院和长春工匠学院,为省内170家旅游企业和千余家企业职工提供了技能提升培训;依托学校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等平台,累计开展师资培训2100余人次……
从“单向输血”到“双向赋能”,从“人才工厂”到“创新引擎”,长春职业技术大学的实践揭示出职教改革的深层逻辑:真正的产教融合,是让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让学校与企业成为共生共长的命运共同体。当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课堂授课,当教师研发成果直接推动产业升级,这种“你中有我”的融合创新,正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来 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