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那一天》爱情诗?宗教诗?都不是(三)

时间:2023-04-24 09:09:21


第二层级,即升华层级。“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就是部分人认为的“宗教诗”。

是唯8心的认识论。因山之高,水之流,依因缘而成,缘灭则物消,知此由心造,心消水自无。故山水则依心而变,是主观唯心之论。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以此比喻修证过程中的“知迷”。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用来比喻修证中的“初解因缘”的境界,这是初悟始觉,从而感受宗教的博大。

第三层级,即本源层级。“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就我们认为的“哲理诗”。

这是主客圆融、山水一体的整体论,是佛教灵性的开悟论。人们常说,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宗教,而我认为这好像是恰好说反了,宗*教的最高境界才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追求的是世界的本质、本源。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相见的只是爱情诗中的情人吗?相见的只是宗教诗中的菩萨吗?

绝对不是,他应包括所有的人,所有的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无踪无迹的空气,无声无形的思想。

所谓谈空不碍论有,心随境生,随起随灭,了无挂牵,心识无尘,万象形态皆入于心,是灵性的觉悟,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始于爱情,长于宗教,成于哲*理。

实际上,对仓央嘉措《那一天》作品主题的理解,和修行一样,是一步步上去的,大乘不是比小乘显得高超,乃在于发心的伟大,他们修行是为了度众生,而非仅为自己求解脱。

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家、思想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专门批评其他宗教或其他思想是害人害世的魔鬼邪说,佛教则不反对任何宗教及思想。

在佛教的立场看,一切方法只要是在道德行为上有用的,都是好的,不过是有深浅高低的不同而已。我们认为仓央嘉措得到了藏传佛教的真传,才会由此心得。

据说,当蒙*古军*队将仓央嘉措押送到哲*蚌*寺山下时,被武*装僧人营救到寺庙里,僧兵和蒙*古军*队战斗了三天三夜,最后仓央嘉措为了避免无辜的伤害,独自一人从哲*蚌寺走了出来,放弃抵抗,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绝笔诗:

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

试想,如果仓央嘉措只是一位留恋于“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的二十五岁情圣,能有坐看云起时之澄澹,行到水穷处之悠然的胸襟吗?

他不仅是情圣,也不只是教王,更是一位哲学达人,虽然后来康熙大帝废仓央嘉措为六世达赖,但后世藏传佛教的历代高僧对仓央嘉措评价极高,认为仓央嘉措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其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特立独行让世人领受到了真正高于宗教的教义。

也正因为如此,仓央嘉措在藏传佛教中一直被奉为六世,而把后来指定的六世达赖称为七世。

请再读一遍“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联想仓央嘉措当时的处境,此时的你,是否泪目?

有诗为证:红酥手栽菩提树,喇嘛门下卧鸳鸯。

一朝白鹤迎风起,万世红尘伴雨香。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