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可以说是世界上一种非常常见的鸟类,在我国同样如此,记得小时候庄稼快要成熟时,田地里到处都有成群的麻雀,赶也赶不走。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野生动物的规定政策,对麻雀也实施了相应的保护,因此绝大部分人都不再去捕捉麻雀了,按理说麻雀数量应该不会大幅度减少,但是从现在看,我们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麻雀数量明显变得越来越少,这是怎么回事呢?
麻雀的生活习性
麻雀,也被称为树麻雀或家雀,是一种广泛分布且数量庞大的鸟类。世界上一共有28种,其中5种分布在中国。麻雀的主要生活习性包括:
- 身体结构特征:麻雀的体长约为12-15厘米,体重约为20-27克。雄鸟的头顶和后颈呈暗肝褐色,而雌鸟的体色较暗淡,额和颊羽具有暗色先端,嘴基带黄色。麻雀的上体主要为砂褐色,并具有黑色纵条纹,翅膀有白斑。眼睛下缘、颏部、喉部为黑色,虹膜呈暗红褐色,嘴的颜色因种类而异,一般呈黑色。颊部、耳羽、颈侧呈白色,耳羽后面有一个醒目的黑色斑块。下体呈灰白色,两胁转为淡黄褐色。
- 主要生活区域:麻雀的栖息地海拔高度在300-2500米之间。它们广泛分布在各种环境,包括山地、平原、丘陵、草原、沼泽和农田等。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各类森林和灌丛中是它们最常活动的场所,它们喜欢在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活动,但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麻雀也常在有人类集居的地方活动,如城镇和乡村,河谷、果园、岩石草坡、房前屋后和路边树上等。
- 食物特点:麻雀是一种杂食性鸟类,食物来源包括各种种子、昆虫、水果等。它们在地面上或树枝上寻找食物,主要食物是各种种子,如谷物、花卉、杂草、树木等。麻雀也会食用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例如蚂蚱、蚯蚓、蜘蛛等,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它们会收集昆虫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来喂养幼鸟。此外,麻雀也会食用一些水果和浆果,如草莓、覆盆子、杏子等,但相对来说对水果的需求较小。麻雀的食性广泛,使得它们能够从各种环境中获取食物。
- 繁殖特点:麻雀的繁殖期较长,一般在春季开始繁殖,但有些地方会持续到夏季。雌鸟会在树洞、空谷、建筑物的屋顶等地方筑巢,并在巢中孵化雏鸟,由雌鸟照顾。麻雀的繁殖习性适应了它们的生活环境,使它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繁衍后代。
- 行为特点:麻雀的行为习性也很有特点。它们是群居动物,一般会在秋冬季节结成大群以寻找食物。麻雀会发出各种声音,包括唧唧喳喳的叫声和唧唧的呱呱声。在飞行时,它们会摆动翅膀,有时也会跳跃或跑动。麻雀的寿命一般为3-5年。
麻雀的数量为什么越来越少?
其实不仅仅是麻雀,自然界中的鸟类,大多都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强烈影响,从而决定着一段期的种群数量。
一是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麻雀的生存环境恶化。麻雀所处的生境不同,同样也会对其分布产生影响,比如在乡村及城镇、农田中分布的密度远大于灌丛、森林及水域,这些都反映了人类的生产及生活活动对麻雀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是人类活动:这是影响麻雀数量的重要因素。例如,滥用农药和除草剂会导致麻雀的大量减少。此外,噪音、照明等都会影响麻雀的繁殖和繁衍。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过度使用农药可能会破坏麻雀的生存环境,导致其死亡率增加。除此之外,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的增加,也会导致麻雀栖息地的破坏甚至丧失,也会对麻雀种群产生严重影响。
三是疾病和寄生虫:如果一个区域内麻雀个体感染了传染性疾病或者寄生虫较多,也可能导致麻雀的死亡率增加,从而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
四是天敌数量。麻雀的主要天敌包括老鹰、蛇类、黄鼠狼、喜鹊、伯劳等。这些天敌对麻雀的生存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如果区域内这些天敌数量较多的话,那么麻雀的数量自然会变少,不是被捕食了,就是迁移到其他天敌数量少的区域了。
五是全球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那些难以忍受高温的麻雀个体,或者死亡,或者迁移到其他区域,使其适宜的栖息地范围日益减小。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风暴等,也会破坏麻雀的栖息地,使得它们无法寻找足够的食物。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会直接导致麻雀食物来源的减少,繁殖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等等。
麻雀在我国受到的保护情况
麻雀在我国是被指定为“三有”保护动物,这是一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的保护制度。所谓的“三有”,即指具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国家林业局2000年发布《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麻雀被列入其中。虽然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级和二级野生动物,但麻雀也是受到国家保护的“三有”保护动物。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捕杀超过20只麻雀就属刑事案件。因此,虽然麻雀在我国并非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但是也属于受到保护的野生动物类别。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麻雀,包括禁止捕杀和贩卖麻雀,并加强对麻雀的保护和管理。例如,我国在城市和农村地区设立了相应的保护区域,以保护麻雀以及其他鸟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地。此外,我国还推广了各种保护措施,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立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