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伍品倩 唐莉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龚柏威
3月下旬,江华瑶族自治县一家瑶医药馆在办理执业证后重新挂牌开业,前来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有了这个证,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给病人医治了!”瑶医药馆负责人说。
江华地处湘南山区,药材资源丰富,瑶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普及,瑶医因“无证行医”问题饱受质疑,不少瑶医馆被迫关停,传承已久的民族医药面临断层危机。
去年7月,《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后称《条例》)颁布实施,首次将瑶医考核权下放至县级,为瑶医合法执业打开了大门。
但《条例》实施一年后,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接到群众举报,称仍有大量瑶医馆仍未取得合法资质非法行医。对此,检察机关进行立案调查。
“不是不想办证,是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从事瑶医工作几十年的李珍清无奈地说,瑶医考核需要提交病例报告、技术规范等专业材料,而大部分瑶医以祖传或师承方式行医,没有专业医学背景,且繁琐复杂的报批流程、材料整合更是让一些年事已高的瑶医望而却步。
针对这一现状,检察机关向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瑶医药代表及相关单位召开专题研讨会,加快出台《责任落实专班工作方案(2024-2025)》等一系列配套规范,为瑶医资格认证和执业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推动了《条例》落实落细。
经过半年帮扶,包括李珍清在内的35名瑶医通过考核,成为首批获得执业资格的瑶医,249名在册从业人员也逐步完成注册登记。“申办无方”“执业无证”等难题,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下逐步解决。
检察机关的一纸建议,助力瑶医“持证上岗”,让瑶山深处的民族医药振兴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