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妇幼保健水平一直被视为促进人口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我国的妇幼健康核心指标也在持续改善。
“202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4.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5.6‰,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中国妇幼健康核心指标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4月7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2025年世界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上表示。
1949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分别为1500/10万和200‰,为改善中国妇幼健康状况,中国通过全面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服务体系、保障母婴安全、防治重点疾病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妇幼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家庭接生仍较普遍,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风险较高。于是,在1984年,中国启动了推广住院分娩。通过基层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普及住院分娩服务,培训接生员转为保健员,要求高危孕产妇必须住院分娩,逐步规范产前检查、分娩和产后护理流程。这些措施,为后续妇幼保健体系打下基础,但受限于当时农村医疗资源,覆盖率提升较慢。
1995年,中国的《母婴保健法》实施;2009年推广叶酸补充政策;2000年启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降消项目”),重点支援中西部;2012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全覆盖;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配套加强孕产保健服务;2021年发布《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提出更高服务质量目标。
目前,全国已建成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大中型医院和科研机构为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81家,妇产科医师37.3万人,儿科医师23.4万人,每千名儿童床位数达2.55张。此外,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在2024年帮扶医疗机构87家,培养儿科人才9100余人次。
此外,通过加强出生缺陷防治,2024年中国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较5年前均降低30%以上。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全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至1.3%,9个省份率先实现消除目标。2009年以来,我国累计开展宫颈癌筛查2.8亿人次、乳腺癌筛查1.9亿人次,并为适龄女孩免费接种HPV疫苗,惠及约4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