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为媒镌刻初心,笔尖传情温暖万家

时间:2025-04-11 17:45:00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闵丽萍、程爱华)在云梦县,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着普通人的故事。褪去法袍,换上朴素的摄影马甲,云梦县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陈保忠十余年如一日穿梭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用镜头定格温暖,用文字传递感动。

4月8日,笔者见到陈保忠时,他刚获评“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不久,正擦拭着那台陪伴多年的相机。“这份荣誉是鼓励是鞭策,更提醒我要继续为乡亲们多做实事。”他说。

镜头里的民生温度

2011年退休后,陈保忠的镜头始终对准普通人。

一次街头偶遇,他注意到一位八旬老老奶奶坐在街道边卖竹篾筲箕。问明情况后,得知这筲箕是老人的盲儿子编织的。

他连续多日骑车探访,得知老人的儿子不仅是盲人,还是一个聋哑人。他利用几个夜晚,写下《感动孝感,86岁母亲与聋哑盲儿相依为命》。稿件经《楚天都市报》《孝感日报》等媒体报道后,母子俩收到社会各界捐助,生活得以改善。

这样的故事在他的镜头下并不鲜见。2016年,他报道农妇刘云香在丈夫重病负债后创业种植花卉、加工花茶的事迹,经人民网、湖北日报等媒体跟进,刘云香不仅还清债务,还带动乡亲致富,当选县人大代表。胡金店镇的水汽包子手艺人、蔬菜出口带头人钟龙……一个个“小人物”通过他的镜头走向全国,成为时代精神的注脚。

田间地头的“特约记者”

陈保忠的目光不仅停留在个体的命运上。2011年寒冬,刚退休的陈保忠看到百万斤包菜滞销田间,连夜赶写《云梦百万斤包菜寻销路》。

稿件经新华社刊发后,中央电视台派出记者和摄影师特地来到云梦采访,助云梦包菜销售,解了菜农之急。

十余年间,他拍摄的2万余幅“三农”题材照片中,《云梦萝卜大丰收》等数百幅作品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四季青合作社刘四田、虾稻种植户陈新红等普通农民因他的报道被更多人知晓。

2023年盛夏,73岁的他连续多日蹲守毛豆田,记录农民通宵采收场景。

一位农妇边摘毛豆边擦汗笑道:“陈老师,您这把年纪还来陪我们熬夜!”他按下快门定格了这张满是汗水的笑脸。

《绿油油的毛豆成“网红”》组图经光明图片刊发后,助力当地毛豆日销量突破百万斤,年创收近亿元。

文化根脉的守护者

作为楚文化发源地,陈保忠的脚步也深深扎根于云梦的文化土壤。

他常年穿梭在县博物馆、楚王城公园、祥云湾文旅工地,用镜头见证“梦里水乡”从蓝图变为现实。祥云湾项目负责人打趣道:“他是我们的‘编外宣传员’!”他采写的《小县博物馆藏着国宝级大文物》等报道被新浪财经、湖北日报转载,助推馆藏的21件国家一级文物走进公众视野,让云梦的文旅名片愈发闪亮。

这位七旬老人从未停下脚步。2024年,县法院助他创办的全县首个优秀“五老”工作室,带领更多退休干部发挥余热;走进机关、学校举办法治、摄影等讲座,听众累计超万人。

从法庭到田间,从副院长到“特约记者”,陈保忠用30万次快门、千余篇报道诠释了何为“退而不休”。他先后获评“云梦楷模”“荆楚网优秀通讯员”,但最珍视的称号始终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夕阳西下,老人又背起相机走向街头田间。当被问及何时停歇,他轻抚相机笑道:“只要还能走,快门就不会停。” 光影流转中,这位七旬老人仍在续写属于自己的“不老传奇”。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