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的田块整齐划一、条条机耕道纵横交错、排排沟渠延伸远方……绿意盎然的麦田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也展现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蓬勃生机。近年来,寿光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土地利用率和综合产出能力不断提升。


4月9日,记者来到上口镇南半截河村。该村有967户,土地约3000亩,97%以上的土地通过流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成为各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试验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区。
一块麦田里,两三米高的站杆式喷灌设备正在喷洒甘霖,滋润着愈发挺拔舒展的麦苗。成方连片的麦田间阡陌纵横,却看不到任何输水管道。“智慧都藏在地下。”村党支部书记赵义民介绍,输水管道全部埋到了地下,高标准农田改造后,省钱、环保还增收。这个和农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村支书,向记者盘算起了高标准农田改造的“经济账”。
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老农田变成新良田,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赵义民表示,半截河村以前采用大水漫灌式的浇水,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土地流转后,部分承包户换成移动式喷灌机,虽然节约了水资源,但每人每天平均只能浇8-10亩地,浇完3000亩地需要30多个人同时干十多天。“最初每人每天的工费约为80元,后来涨到120元,现在200元雇人都难。”赵义民说,移动式喷灌机需要从田间拖拽水管,一旦作物拔节后,就无法使用。高标准农田改造完成后,分布在田间的土壤墒情站会自动测算农田干湿度,并向农户发出提示,农户在手机上“点点”就能浇地,几乎不用人工,而且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节水可达50%。
降低的不只是人工成本和灌溉费用。过去由机器撒固体肥,每年春天施一次,一亩地需要120斤肥料。而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液体肥随水浇灌,分两到三次施肥,不易挥发流失。数字化管理能够精确计算肥料的使用量,每亩地每次用肥20斤至30斤。“施肥量大大减少,一亩地多则省80斤,少则省30斤,作物吸收营养更均衡。减少肥料使用,也更环保。”赵义民表示。
“除了节水省肥,还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上口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李英群介绍,不用人工浇水,田垄就没了用处,高标准农田改造将田垄铲平作田,集零为整,100亩地能增加8至10亩耕地,每亩地约增收60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农户闲置、碎片化的小块田变为机耕大土地,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土地分散化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同时,土地平整工程将原有的老渠道、老道路、田坎、沟槽全部整理成为耕地。据了解,寿光市耕地面积连续三年净增加,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
来源:寿光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