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的论文成了“香饽饽”

时间:2025-04-26 07:10:00

暮色四合,安徽徽牛云养殖基地的数据中心里灯火通明,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陈子宁正俯身敲击键盘,面前3块屏幕同时闪烁。左侧屏幕实时跳动着B-17号牛栏的氨气浓度与牛只心率健康曲线,中央屏幕正演示着迭代多次的精准饲喂产能预测模型,右侧屏幕则铺展着AI摄像头搭载的视频流监控盘点生物资产画面。她的校企双导师——安徽徽牛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亚飞与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吴宣够对着产业驾驶舱大屏讨论算法优化方案。

4年前,面对传统肉牛养殖方式的局限性,被技术优化等诸多障碍困住手脚的安徽徽牛云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吴宣够寻求帮助。双方一拍即合,决定通力研发肉牛养殖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

自此以后,吴宣够带着研究生往返在学校、企业之间,随着一个个技术问题被攻关,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肉牛养殖数字化平台助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平台已全面覆盖安徽省利辛县肉牛养殖户与养殖企业,带来百余个就业岗位。

“参与企业的实际课题,让我对企业需求更加明晰,也增强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我已经收到一家科技企业的录用通知,毕业后即可入职。”陈子宁说。

“开展理论与实践交替、理学与工学交叉、校企导师组联合培养,是学校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法宝。”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世宏表示,近年来,安徽工业大学加快卓越工程师学院示范高校建设,高质量遴选“安徽高等研究院项目”,实行学校、企业、导师、研究生“一生一案”培养,推动研究生开展真研究、解决真问题、产出真成果。目前学校与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1个,聘任行业导师289人。

“我们的研究生一入学就会收到两张课表,一张是‘材料表面工程’理论课,另一张是‘半导体前驱体产业化工艺设计’实践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万志鑫表示,每周固定两天,企业工程师会入校为学生讲授薄膜材料产业化案例,学生则需在企业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课题攻关,学位论文100%来自企业实际项目。

“双轨课程”带来的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前沿产业需求的有机融合。学生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企业则获取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在铜陵有色稀贵金属车间,赵维成正调试着自主研发的铜阳极泥富氧超音速熔炼系统,这位戴着安全帽的00后工程师,3年前还在实验室里对着小型富氧熔炼炉做技术原型开发。2022年冬天,他带着铜陵有色金属集团与导师联合拟定的课题——“基于多金属捕集的铜阳极泥熔炼技术研究”,一头扎进了企业车间,开始了6个月的“沉浸式”科研攻关。上午赵维成跟着车间师傅记录车间运行参数,下午则在联合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晚上回宿舍啃专业文献。“没想到毕业论文里的技术原型,真成了车间里的‘量产利器’”,赵维成的眼神中透露着笃定。

“学校将着力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育人新生态,通过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创新‘双导师制’等培养模式,持续深化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立体化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从‘校内培养’向‘市场实战’转变,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安徽工大力量。”安徽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陆林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6日 第02版

作者:本报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张苒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