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共辉 主客共享 科文共振

大士院街区
4月26日,南昌迎来文旅融合的高光时刻。来自全省各地的文旅代表、业界专家齐聚英雄城,在“赓续赣鄱千年文脉,谱写文旅发展新篇”的主题下,开启对南昌文旅融合发展的深度考察。
从书香氤氲的海螺书屋,到烟火升腾的大士院街区;从科技赋能的非遗大集,到光影璀璨的一江两岸,与会代表、嘉宾沉浸式感受南昌如何以“古今共辉、主客共享、科文共振”的多维生态,书写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南昌答卷”。
文化地标
从“书卷气”到“烟火气”的诗意栖居
第一站,大家走进位于丹霞文体公园的海螺书屋。 这座形似海螺的白色建筑临水而立,270度环湖落地窗将潋滟湖光引入室内,螺旋状木质书架蜿蜒向上,营造出“书卷如海纳百川”的意境。 “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城市书房!又潮又有文化气息。”与会代表许世海站在瀑布流借阅屏前,指尖轻触屏幕,《滕王阁序》的电子书即刻呈现眼前。他告诉记者,一走进海螺书屋眼前就一亮,“不管是正在读书的市民还是书屋的整体装修氛围,都给人带来一种‘这里就是读书圣地’的感觉。”
另一位与会代表孙建强漫步至屋顶花园,俯瞰湖景时感慨:“当阅读空间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文化便有了呼吸感。”说话间,孙建强自二楼拾级而下,“我觉得中间的天井很有特点。圆形的玻璃、透光的空间、围绕周围的阅读台阶,都让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感受外部光影的变幻。”
移步东湖意库,“2025江西非遗大集”的热闹场景扑面而来。徽州三雕、景德镇手工制瓷等30项非遗项目在此集中展示,300余款“非遗+现代”创意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在隔壁的“拓印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演示的“拓印技艺”令人惊叹不已。“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我仰慕已久。这一次能亲自体验其非遗技艺,我很开心。”与会代表钱锋说,这种“可触摸、可消费”的沉浸式体验,正是南昌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的生动实践。
城市名片
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体验”的跨界“破圈”
暮色渐浓,大士院街区的“烟火气”点燃了大家的热情。改造后的街区复建百年嘉宾楼,绘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格彩绘墙,白糖糕、南昌拌粉等传统小吃香气四溢。
与会代表孙志明在一家白糖糕店铺前驻足。“东湖意库属于老工业厂房改建而成的‘网红打卡地’,海螺书屋属于文化深度体验,而大士院就是城市‘烟火气’。”孙志明表示,虽然他在江西工作多年,但这次在南昌老街巷行走,又有了新的感受和体验。
穿过大士院街区,大家来到滕王阁景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及北扩工程现场。
作为南昌文旅的“头号工程”,滕王阁景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及北扩工程让滕王阁景区实现“逆生长”:缩小收费区域,换来了全年接待人次破1300万、收入增长10%。“这次参会的时间太短了,每一个点位都值得我们停下来深度体验,感受地道的南昌文化。”与会代表闵剑波眺望赣江感慨道。
夜幕降临,“赣江明珠号”游轮载着与会代表、嘉宾驶入一江两岸的光影盛宴。作为全省最大的纯电动游轮,大家在欣赏吉尼斯纪录灯光秀的同时,还能尽情享受江风拂面的惬意。
“现在发展旅游业态,就一定要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在这一点上,南昌有很大的优势。如今的消费主体更加愿意为自己的情感价值和情绪价值买单。”与会代表金毅站在顶层甲板一边举起手机,一边告诉记者,“362栋高楼的LED巨幕勾勒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意,这才是‘流动的城市名片’!”
艺术盛宴
从“红色叙事”到“时代交响”的精神共鸣
考察的压轴环节,与会代表、嘉宾来到位于红谷滩区的南昌保利大剧院。
作为江西规模最大、容客量最多、演出规格最高的综合性甲级大剧院和“文化新地标”,南昌保利大剧院以轻透如“纱”般的幕墙,柔润如“水”般的屋面,并以金属拉索、陶瓷等材料赋予保利大剧院通透柔美的轻盈感,其内部棕色的竹木装饰与白色的主体色调相得益彰,恰如江西秀丽的山川河流般交相辉映。
“保利大剧院从外观上看非常壮观,可以说是南昌一个新的‘网红’标志。我看到场馆内还有许多演出海报,相信这座大剧院对丰富南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有很大作用。”与会代表石榴告诉记者,南昌积极举办八一广场升旗仪式、烟花晚会等各类文旅活动,努力为游客创造便利的“保姆式”服务,尤其是“请大家放心把假期交给南昌”这句话,将南昌从“网红”走向“长红”更加具象化。
从海螺书屋的书香氤氲,到东湖意库的非遗焕新;从滕王阁的科技赋能,到赣江游轮的光影传奇,南昌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翼、体验为核”的创新路径,不仅让历史文化“活”了起来,更让城市成为主客共享的生活方式体验场。
夜幕下,保利大剧院的穹顶灯光与赣江两岸的璀璨星河交相辉映,这座英雄城正以文旅融合的“南昌答卷”,向世界递出一张“古今共辉”的城市名片。(洪观新闻记者 高学斌/文 刘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