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地:一名演员的羽毛球觉悟

时间:2024-08-22 08:32:33

在人过不惑之后,演员王海地没有变得油腻,没有好为人师,更没有说着当下流行的句子去取悦和迎合什么。他选择带上朋友走进羽毛球场,用更开阔的心态去看待生命中的一切。对他而言,演戏和打球都是人与人之间“你来我往”式的全力以赴。他说:“面对好每一次机会,时间不等人。”

正儿八经打羽毛球已有11年的王海地,如今收到球队的打球通知依然跃跃欲试,充满期待。采访当天,北京刚刚下过一场秋雨,这并没有影响王海地兴奋的心情。在驱车跨了半个北京城前往顺义熊国宝羽毛球馆的路上,王海地打开话匣子,聊的全是球场内外那些难忘的人与事。

作为一名十年如一日、热衷招呼朋友打球、喜欢给身边人科普羽毛球基础知识的专业演员,王海地总会提到这句话:珍惜身边喊你打球的人。在他看来,这话根本就是他本人的写照。虽然他约朋友打球总是被拒绝,但他还是愿意“拥抱”别人。他说:“约你打球的人,肯定当你是朋友。”

作为球队中公认的“开心果”,大家对王海地的点评颇为一致:“海地的情商非常高”、“场上场下开玩笑都不生气”、“球技进步很大,上升空间也还有很大”……采访当天,王海地在场上的表现格外神勇,球路越打越开,几次化险为夷的神来救球,引得搭档连连夸奖:“你这有了镜头助阵,果然不一样了!球技提升飞速啊!”王海地机智回应:“这不是一紧张我就超常发挥了嘛!”两人随即笑作一团。好脾气的人在任何年龄段都稀缺,而不摆架子则是王海地极为珍贵的地方。

借08奥运东风爱上羽毛球

王海地拿起球拍的时间,正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那个夏天。当奥运健儿如火如荼激战时,他恰好在重庆拍摄电视剧。下戏之后,他琢磨着到了重庆,不能光是吃火锅,自己也得打个球锻炼一下。“每次看完比赛,心里就翻腾出那股子‘我也要上场’的想法,想去打球的劲头特别足。”

想到就去做。王海地到剧组里四处游说,找到老同学还有工作人员一起,直奔重庆展览中心的球馆。那个球馆有几十片场地,身为组织者的王海地自然是带上了全套装备。但是,其他初次打球的人完全不知道打球都要准备些什么?有的人甚至都没在室内打过球。“打球得有拍子、球衣、球鞋呀……”经不住王海地的一番劝说,大家纷纷购置齐了装备。他笑着回忆说:“当时看着大家认真积极的样子,我想着我们该有的都有了,再就是要技术了。”

在重庆的3个月,不上戏的时候,王海地就钻进羽毛球馆。“我们真是借着奥运的东风,拍戏之余相约在球场上见,那是我们良好的打球开始。”

拎着球包走天涯

从那之后,王海地不管走到哪儿,都是按照“行李箱+球包”的标配出行。每到一个新的外景地,他先安顿好自己,而后雷打不动的首要任务就是攻略一下附近的球馆位置,手机搜不到,就跟当地人打听。“只有定位好球馆方位后,我心里才踏实,因为之后的生活有了着落。”

身为打球的号召者,王海地坚持将摄制组最受欢迎的人才分为两类:一是会打球的人,二是会做饭的人。“没戏的时候,大家可以一起去球场上活动,结束打球之后,会做饭的人准备好了晚餐,大家饭桌上可以畅聊打球的事情,也可以说说美食。有了运动的消耗,也不用担心什么减肥的问题。”

当然,每进一个摄制组,王海地就要重新开展羽毛球推广工作——劝说别人打球。“我得去给他们做工作,一边劝,一边哄,‘下午干嘛呀?没什么事情的话,咱们去打球吧!’要是人家说‘我不会啊’,我就赶紧接着说:‘没关系,我教你。’‘没拍子装备啊!'‘我给你准备!’”一来二去,王海地总能成功地吸收到新鲜血液,将新同事们领到球场。

从最初的4个人到后来8个人,甚至十几二十个人,王海地眼见着摄制组中越来越多人打球,心里美得不得了。“因为打球,大家形成了一个特别好的圈子,氛围也很好。”他常以“打球光荣,不打球可耻”来刺激身边人踊跃尝试。

尽管王海地自嘲打球的水平不咋高,但是徒弟却不少。“有时被人家吐槽,你水平这样,怎么还带上徒弟了?”王海地表示:“我是科普级别的师傅。”双打发球的单双数规则、哪个是单打线、哪个是双打线,这些都是他的“教学”范畴。打球最基本的一些要求,王海地没少给零基础的朋友灌输。

他说,打羽毛球没有门槛,不懂不会都不需要担心,只要带他们站上场地,自然而然就会碰撞出爱好的火花。所以,如今他依然保持每周订好场地、组织大家一起打球的节奏,还会提供球拍、球衣,鼓励他们去打球。“一次不会打,就两次、三次,慢慢地,就会找到其中的乐趣。”

疯狂发烧的境界

在王海地打球最痴迷的那段时间,一天三场球,满北京城的球馆赶场,是他的常态。空前高涨的打球热情,让他保持一周至少打4天球,打得最疯狂的一段时间,每天8点到11点打一场,吃个午饭、换个球馆,再从下午2点打到5点,再吃个晚饭,继续换个球馆,从7点到10点再干一场。“人总是赢球,情绪就来了。”他如此分析上瘾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当初大家都是入门级,我这心里总觉着自己打得还可以啊。”

不过,和如今的球队队友一起打球,让王海地对羽毛球又有了新的追求。“我这井底之蛙视野开阔多了!”和拍戏时的朋友们打上3个小时完全不当事情,可是找到新组织后,他发现球速、节奏都比之前快太多。“没打一会儿就喘得不行了,好在组织没嫌弃,我好好练了一段时间,现在才能跟上一些。”

有一次,王海地带着自己的打球老友到球队一起练球,老友看到他的水平飞升,忍不住一通表扬。他说:“怎么样,来不来?咱们一起打,你也一个样。”

此外,作为一名十足的体育爱好者、国羽的铁粉,王海地空闲的时候喜欢骑着自行车,去北京体育馆路的体育用品店逛逛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他而言,搜罗球员同款的大赛球服也是一大乐趣。无论是单项赛还是团体赛,在他那里,你能找到齐全的国家队标配款。“店老板知道我喜欢,会定期联系我有新款比赛服到货。有时,也会犹豫,但只要看到了,基本就会拿下。反正,球服不嫌多。”

打球助力雪山拍摄

王海地说他是一个妄想让大家都高兴的人,每次剧组开机时,轮到他讲话,他会这样说:“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一个愿意拥抱你们的人。我拥抱你,你不见得拥抱我,但是我愿意再拥抱你,直到你拥抱我为止。”不过,敞开心扉不表示要一味温和到底。真正需要严肃的时候,王海地并不掉链子。

那一年,电视连续剧《骡子和金子》在新疆克拉玛依开拍。开机仪式上,王海地写了两行竖的标语:是骡子是马场上见,是金子这次就发光。“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大家都会认为自己是那块材料,喜欢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有时候,拍戏会有这样的心态,这个戏就这样吧,下次再好好干。但如果你有本事,不管是摄影、灯光、导演、演员,包括服装、化妆,希望你们都发挥到最大能量,就在这次展现出这个最大能力和热情,合力把这次做成。只有做成之后,才有可能发现你是不是这块料。”这番话,自然也是王海地一路走来的亲身体会。

王海地说:“年轻时,就要全力以赴去面对好每一次机会,时间不等人,不能得过且过。”去克拉玛依是为了拍雪山,当时开机时间有点晚,3月底很多地方的雪都化了。王海地从师哥那里打听到,独山海拔3000米那边还有雪。说去就去,王海地带着摄制组进了山。到了当地,天气恶劣,大雪封路,摄制组的拍摄计划整整延迟了10天。

期间,正巧碰到当地油田在举办一年一度的羽毛球赛,王海地自告奋勇“客串”了一把外援。那一次他打了团体赛,并顺利为团队拿分。谁曾想,不打不相识,球场上结交到的新朋友得知他的剧组因大雪封路而烦恼,二话不说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怎么能想到,在克拉玛依打了一场羽毛球赛,就让我得到了球友们的鼎力帮助。”

把羽毛球融进电影

作为影视工作者,王海地不断在脑海中勾勒着,如何在羽毛球背景下,去拍摄电影、电视剧,去表达其中的故事和人物。他开始尝试写剧本,并搜集了不少国内外体育题材的影片。“做体育电影挺难的,不好写。后来,我想不然就做羽毛球这个主题,名字就叫《羽毛球治百病》。”王海地称它为自己的“妄想”,“我妄想做这样一个题材,很多方向目前还在构思之中。”

他表示,自从喜欢上打球这件事,他发现以球会友结识到的朋友,因为志趣相投,大家交流起来十分纯粹。“热爱羽毛球的心情,以及专心打球的那份执着,你能从中发现打球人会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找机会到球场上打球,有的时候会和家里撒个谎,说去加班了,结果是去打球了。像我前几年体检身体有指标不合格,但是通过这一年规律地打球,前阵子体检指标全部合格。虽然我的朋友会说,‘你膝盖不是不好吗?’但是指标报告中不查膝盖啊!”王海地在和朋友们打球的过程中,发现大家能够建立起特别好的沟通关系。

近期,王海地完成了一个以自闭症儿童和羽毛球为切入点的微电影剧本创作。他通过同学了解到,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在注意力缺失的病症影响下,生活中遭遇了很多的困难。无法正常上学,无法和小朋友交流,美术、唱歌、跳舞也都无法吸引他的注意力。但是,母亲却发现他唯独对羽毛球“砰、砰、砰”的击打声有很明显的反应,孩子会睁大眼睛盯着看球场上的一来一回。尽管,原型家庭没有让孩子学打羽毛球,但是,他在创作中为这个家庭带去了一次勇敢尝试。“剧本中,我们让孩子去学打羽毛球。虽然不能根治他的病,但起码找到了一些方向,让这一家人在不太轻松的时间中,因为遇到羽毛球而带来一些快乐。”

请珍惜喊你打球的人

十年多球龄的王海地,去年在成都双流才迎来了自己正式的赛场首秀。头一次上场,他就来了个“一轮游”。在场上,他大脑一片空白,两手冰冰凉;下场后和搭档总结,他才发现自己完全不记得场上都发生了什么。没过够瘾就下场了,王海地赶忙打听什么时候能参加下次比赛。

后来,响应比赛召唤的王海地也全国各地跑了好几次,这让他萌生了一个新点子:“横店有没有可能举办一次羽毛球比赛?”当王海地将想法跟他的横店朋友一讲,得到了积极反馈。就这样,他从一个赛场新手摇身转型为比赛组委会的一员。“因为从事影视工作十几年,在横店来来往往,就像家一样。”像这次承办比赛的横店集团的工作人员,都是他十年前在球场上结识的朋友。“我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预约场地的打球组织者,摇身成了比赛组委会的一员,身份虽然有转换,但是王海地对自己的定义依然是那个“喊你去打球的人”。他说:“一定要珍惜邀请你去打球的那个人。因为他邀请你去打球,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他关心你。所以,有人叫你去打球,你得答应,你得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