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电视报》发起,联合文艺节目中心、技术局、各地方总站共同策划推出的大型融媒体活动《在中国大地上边走边跳》,在樱花盛放时节,走进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以“诗画武昌·‘樱’你而来”为主题,带您领略武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感受这里的非遗文化和特色美食。本站活动的相关内容在央视新闻、央视频、央视文艺、《中国电视报》、CMG观察等新媒体平台和账号共同发布。
古城新韵 舞动千年文脉
本次活动的主舞台设在武昌区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古城墙边。昙华林,这条1200多米长的街区,汇集了包括武昌城史馆、仁济医院、文华大学建筑群等在内的数十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古老的城墙见证了武昌的历史变迁,街区内风格各异的建筑则铭刻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印记,展现出武昌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本次活动的主舞台与千古名楼黄鹤楼遥相对望。千百年来,黄鹤楼俯瞰武昌城变迁,见证了这里从军事堡垒到商贸枢纽,从区域中心到文化高地,更见证了百姓今日的幸福生活。每一块城砖都镌刻着沧桑,每一级石阶都沉淀着故事,每一段历史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丰厚的历史底蕴使武昌的文化传承独具魅力,也为诗画武昌添上了厚重的历史底色。
当穿越黄鹤楼的阳光,掠过昙华林斑驳的城墙,“边走边跳”武昌站的8支舞蹈队伍舞出了独属于武昌的文化底蕴、发展变化和幸福生活。



烟火晨曲 舌尖上的“舞”林
“过早”是诗画武昌中最具烟火气的篇章。每个清晨,飘香的热干面、焦脆诱人的豆皮、香气四溢的面窝……各式各样的美食伴着锅气翩翩起舞,奏响了活色生香的烟火晨曲。在这里,“过早”已不仅是为了饱腹,更是一种热爱生活的表达方式。
在“边走边跳”武昌站的活动中,一群系着围裙的爹爹、嬢嬢,把独具特色的“过早”带到了舞台上,用一支欢快的舞蹈《户部巷过早》,演绎出武昌著名的“过早”一条街——户部巷的烟火气。他们仿佛一群用舞姿唤醒清晨的生活家,通过煮粉拌面的麻利、食客大快朵颐的酣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展现了武昌忙碌的生活节奏和饱满的工作热情。

鹤舞云裳 楚韵翩然舞春风
舞蹈《鹤舞》以翩跹的姿态重现了黄鹤楼的仙韵诗情。舞者们仿佛身着绚丽霞服的仙鹤,随着乐声舒展着轻柔的纱袖,旋转飘舞,为诗画武昌增添一抹灵动的色彩。《鹤舞》作为一支盛大的迎宾乐舞,它的编创灵感源自明朝诗人杨基创作的《招鹤词为薛复善赋》,“黄鹤如有意,起舞春风前。”舞蹈中,群鹤翩翩、清风拂衣袂的场景与黄鹤楼前“黄鹤归来”的铜雕遥相呼应。
黄鹤楼曾见证多少文人墨客的相逢与别离,而今的《鹤舞》展现着楚韵新姿,仿佛向世界传递出诗画武昌的自信与热忱。每一个回旋都是“江城五月落梅花”的深情邀约,每一次腾跃都在诉说“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开放胸怀。

十指春风 汉绣飞针绣繁华
汉绣是流行于湖北省武汉、洪湖一带的传统刺绣技艺。据史书记载,它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清。作为古楚之地,武汉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汉绣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汉绣构思大胆,色彩浓艳,画面丰满,装饰性强,处处流露出楚风遗韵,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楚风汉绣》就是从汉绣中汲取的创作灵感。舞者们以优美的舞蹈动作,生动地展现出古代绣娘穿针、引线、绣花、做嫁衣的场景,还原了汉绣“十指春风绣繁华” 的独特魅力。

江流贤胜,大成武昌
长江水浩荡东去,黄鹤楼飞檐挑月。
在武昌,“黄鹤归来”不仅是一个传说,更是一幅真切又充满诗意的画卷。登临黄鹤楼,崔颢笔下“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旷世苍茫、李白送别孤帆远影的浩渺江天都尽收眼底。黄鹤楼见证了武昌的繁华与新生、豁达与坚韧,这些都早已融入武昌人的血脉,化作“边走边跳”舞台上那自信飞扬的舞步。
江流贤胜,大成武昌
在如诗如画的武昌
人们为千载风华起舞
为烟火人间起舞
更为迎接美好的春天而起舞
责任编辑: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