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言
1959年,林县大旱。河流干涸,水库见底,林县人又一次经历生死熬煎的时刻。县委商议,兵分三路派调查队外出寻找水源,时任县委书记杨贵率领其中一支调查队,沿浊漳河两岸的羊肠山路逆流而上,走了三天,终于进入山西平顺县境内。
在一处山崖溶洞中,一股木桶般粗的清泉喷涌而出,浊漳河丰沛的流量让调查队很是兴奋。望着滔滔不尽的河水,队员们欣喜若狂:“要把这漳河水引到咱林县,老百姓可就喜气冲天了!”当晚,调查队又与当地干部座谈了解水文信息,更加坚定了“引漳入林”的决心。
夜深了,兴奋的杨贵没有一丝睡意。这位31岁的县委书记满怀期待热血沸腾,挥笔写下“神州今朝日月新,定叫漳水来我乡”。
掷地有声、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斗志,揭开了延续一甲子的传奇。

马庆祥 摄
(一)
2025年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这条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长渠,不仅深刻改变了林县人的命运,还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硬石头的穷县,凭什么引漳河之水天上来?又凭什么脱胎换骨,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红旗渠,既是历史的答案,也是时代的航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红旗渠精神,作出高度评价: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赓续红色血脉,延续优良作风,都是永恒的课题。
不认命、不服输,林县人就像太行山上的崖柏,挤在岩石间,有一点薄土,就生出一簇新绿。逢山凿洞、遇沟架桥,数十万人鏖战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历时十年,一寸一寸修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把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
有多少收获,就有多大牺牲;有多少惊叹,就有多大胆略;有多少荣誉,就有多少担当。修建红旗渠并非凭空设想,而是党领导下的顺应民心之举。
1966年印发的《红旗渠介绍》记载,1951年至1959年,每次县党代会和人代会都有上千条要求“引漳入林”的提案,只因工程浩大、资金匮乏、存在阻力,一直没有开修。
直到1959年大旱,林县人民终于明白:苦熬熬不到头,苦干才有出路!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修渠前,全县储备粮食3000万斤,储备金300万元,并制定了详细的节粮计划。
当年,县委书记杨贵和县长李贵带头劳动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林县人说,“二贵走前头,生活有盼头”。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商量的作风,至今为当地群众赞颂。
副县长、红旗渠工地总指挥长马有金,常年在工地劳动,皮肤黝黑,群众亲切地称他“黑老马”。参与修渠的王天元老人回忆,“一次马有金来检查我们村进度,和大家一起劳动,他扶钎我打锤,一紧张,大锤抡空一下子擦伤他的手,鲜血直流。我觉得闯了大祸,心里很慌,没想到他不仅没计较,后来还和我成了好朋友。”
……
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历史一再证明,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奇迹。
今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前方并非鲜花坦途,而是充满荆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永葆进取之心,激昂精神力量,做好时代答卷。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支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一面永恒的旗帜。
新征程上,红旗渠精神依然是激励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依然是鼓舞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政治品格,彰显着鲜明的时代价值。
致敬历史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昂扬“敢教日月换新天”斗志,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英雄气概,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团结一心,我们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创造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制图:王坤源
(二)
60年来,红旗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这个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答案,但接续奋斗、自力更生,始终是共识。
群山万壑间,渠水流淌了60个春秋。昔日“劈山开路”少年,如今花白了头。
从修渠到宣讲,张买江将一生都交付给了红旗渠。父亲修渠牺牲后,年少的他擦干眼泪,接过重担,成为年龄最小的修渠者之一。“水不通,不还乡!”
一节木筒、一份火药,凭借自制的土工具,他接连完成爆破任务,创下一次放70多眼炮的纪录,是渠上最年轻的劳动模范。总干渠通水那天,捧着奖状、挤在人群里,镜头定格下他沾满灰尘的笑脸。
时光匆匆流转,变的是岁月容颜,不变的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守候。年过七旬的张买江依然心系红旗渠,最大的愿望是将红旗渠故事讲给年轻人听。他常受邀讲述那段往事。“天当被,地当床,石头台台度时光”,作报告时,老人神情刚毅,目光坚定如昨。
水,曾是林州人喉间灼痛的叹息。直到渠水漫过干裂的田垄,这座城市才真正挺直脊梁。渠壁上深浅不一的凿痕,默默讲述着数十万林县儿女战天斗地的壮举。
人工天河终结了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至今还滋养着50多万亩土地,精神之光照亮了无数人前行之路。
太行山麓,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曾经村如其名,是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房屋破败不堪,种地靠天收。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说:“红旗渠是一锹锹挖出来的,庙荒村的变化也是一天天干出来的。”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大家修缮道路、整治村容村貌,在村里开起了民宿,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从贫瘠的小山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庙荒村的蝶变,为红旗渠精神写下生动注脚。千年皂角树旁,一户民居门前“大好河山施善政,小康岁月涌春潮”的楹联,折射出生活变化、民心所向。
八百里太行壁立千仞,三千里渠水奔流不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但要守护好,更要传承好。
3月9日,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原创情景党课《红旗渠精神永在》走进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台上,青年教师深情演绎,台下,观众潸然泪下,一同重回那段激情岁月。
2023年以来,学院先后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累计宣讲50余场次,受众4万余人。“接下来,我们将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走出国门,让红旗渠精神在更广阔的天地放光辉。”学院教务部主任申贵斌信心满满。
巍巍太行化作精神沃土,吸引千万人前来探访学习。
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一个木制炸药箱吸引了游客们的注意。“当时,指挥部工作人员驻守一线,个人物品无处存放,而炸药箱是公家的东西,谁也不能私用。”讲解员卢会娟指着箱盖背面的泛黄票据说。
组织最终研究决定,个人可以购买炸药箱,但使用时必须将收据贴在箱子盖上接受监督。时隔一甲子,这张收据已成为红旗渠建设中账目明晰、纪律严明的见证。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十年修建、投资约6865万元的工程,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案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一系列纪律规矩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筑牢长渠之基、引来源头活水。
展厅里,一群佩戴红领巾的稚嫩身影活跃在各藏品前。这支由小学生组成的志愿讲解队有200多名成员。
“通过接触历史文物、讲述英雄故事,既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应对能力,又深化了他们对红旗渠的认识,让红旗渠精神真正在孩子们心中扎根。”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德育主任元苏琳说。
红旗渠精神薪火相传,修渠引水的故事还在延续。
“快来看,‘国宝鸟’又来淅川了。”“东方宝石”朱鹮时隔70年再次回归丹江湿地,在位于淅川县的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鸟爱好者兴奋地跟同伴交流难得一见的美照。
南阳淅川,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渠首,丹江口水库的水,从这里起步,走中原、穿黄河、依太行、入华北,逶迤三千里。
扛稳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淅川累计关停并转污染企业380多家,依法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00余家,全面消除污染源;首创“互联网+护水”机制,实现入库河流、湿地24小时监控。
阳春三月,许昌饮马河畔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清澈河水冲淡了都市喧嚣,尽显自然和谐。城市中公园绿地随处可见,丹江水来了,许昌拧紧“水龙头”,依法节水、依法用水、人人节水成了城市生活新风尚。
幸福日子从何来,饮水思源,呵护好我们的精神之渠。
“把红旗渠的故事讲好,把红旗渠精神传递下去。”省委书记刘宁在安阳调研时强调。
(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
今天,我们对创新突围的渴望,就像当年林县人民对水的渴求一样。
盼水引水通水,红旗渠是伟大的创新。克难攻坚破壁,今天要取得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一点不比当年修渠容易,科技新锐们身上的担子,一点不比劈山凿洞轻。
走进国家863红旗渠科技产业园,“你只管改变世界,其余交给我们”的标语格外醒目——这是产业园对创业者许下的诺言。
当杨贵决定开凿红旗渠时,有人毫不客气地质问:“你林县有多大的荷叶,敢包这么大个粽子!”2017年产业园建设启动时,刚从上一任开发者手中接过烂摊子的林州863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栋豪,也曾面临相似的质疑:“林州的创新资源不比一线大城市,哪见过县级市里建科技产业园?”
冒着台风天,远赴沿海招商,带团队为中小微企业定制一揽子服务计划……真心换来了信心,越来越多企业把这里当成创业的第一步。目前,园区注册企业达到5000多家,产值较建园之初增长了52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红旗渠流淌的不仅是漳河之水,更是一个民族披荆斩棘、创新突围的精神基因。
一根直径只有头发丝1/10粗细的电子级玻璃纤维,却是生产智能设备的关键材料,河南光远新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助力AI算力自主可控。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局部领跑,中铁装备成功研发出世界最大直径矩形顶管机、世界最大直径单护盾隧道掘进机等产品,树起了行业新标杆。
高温高压下的技术突围,我省人造金刚石产量约占全国的80%,超硬材料成为河南新标识;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完成试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洛阳轴承屡屡建功;为机器人装上“火眼金睛”,郑州聚焦智能传感器、具身智能等前沿领域,未来产业锚定“智”高点……沿黄城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日益彰显。
一项项新时代的“修渠工程”,汇聚起无比强大的动能。
治水兴水,既是解决制约发展主要矛盾的金钥匙,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进入新时代,河南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生态,稳扎稳打、步履铿锵。
吃上水后,更要吃好水,做大水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三川白帆片片,板桥人流如织”,周口画家葛庆亚用画笔,再现20世纪50年代周口沙颍河两岸繁忙景象。翻开老画册,人们仿佛置身人声鼎沸的码头。周口内河航运起于唐宋、兴于明清,航运达到高峰。但因种种原因,内河航运一度断航。
运价低、运量大,水运是交通运输重要环节,短板要补上。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周口港年货物吞吐量已超过5000万吨,一跃成为淮河流域规模最大、靠泊能力最强的内河港口,货物覆盖北至京津冀,南到珠三角,东至长三角,西到陕晋宁。
多式联运、智慧港口,贯通产业链、供应链,经济通道加速迈向通道经济,河南通江达海的开放版图徐徐展开,加速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一条条水路打通的是出海口,也打开了内陆大省对外开放新天地。
(四)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精神的力量是世界通用语言,不同肤色的人从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奋斗坐标。
1974年,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播放了10部展示新中国建设成就的电影纪录片,第一部就是《红旗渠》,世界为之震惊。此后相当长时间,红旗渠都是外国政要访华热门之选。
今天,林州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其中就有不少国际友人。
昆特·国斯浩里兹,一名德国职业画家、绘本作家,多次来林州,与他的妻子共同出版了绘本作品《人工天河——中国红旗渠》。他说,“红旗渠的故事对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重要启示,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2023年8月,外国驻华使节代表团来豫参观访问。青年洞前,“山碑”两个大字熠熠生辉。驻足近在咫尺的天河,使节们赞叹不已。
“河南人民勤劳能干,从红旗渠中便可见一斑。或许正因如此,河南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爱尔兰前驻华大使安黛文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女性,她被展馆中挂着的一幅幅照片深深感动,更看到了女性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的突出贡献。
尼泊尔前驻华大使比什努·普卡尔·施雷斯塔说,“红旗渠给今天的人类社会传递了一条重要信息:只要团结奋斗,我们就能不断改变世界,改善生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一个民族的精神史诗,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愈发波澜壮阔,激发强烈共鸣,在生生不息的接力中,绽放出恒久的生命力。
春日,游人如织。林州红旗渠风景区游客中心留言簿上,密密麻麻写着游客的话,“亲眼看到红旗渠,非常震撼。”“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
分水岭上,干渠桥旁,一座白色石碑高耸广场中,八个鲜红的大字格外夺目——“红旗渠就是纪念碑”。
总策划:刘雅鸣 孙德中
总统筹:张学文 李兵 王大庆
执笔:丁新科 于晴 赵志疆 李昊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