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在亳州市市区的繁华地段,有一个用水泥做的窨井盖已经破损一个多星期了,却一直无人过问。4月2日,大皖新闻记者先后向谯城区城管局、亳州市城管局反映这一安全隐患。截至大皖新闻记者发稿时,这个已经破损了三分之一的水泥窨井盖依然无人更换或维修。
群众投诉:“大陷阱”已存在一个多星期
4月2日,有群众向大皖新闻记者反映:在亳州市区繁华路段的人行道上,有个水泥做的窨井盖已经破了很大一个窟窿,行人一不小心就可能踏进“大陷阱”,这里每天人来人往,尤其是夜晚,安全隐患很重。这个“大陷阱”已经存在一个多星期了,却一直无人过问。

4月2日上午10时,大皖新闻记者根据报料人的提醒,来到魏武大道与光明路交口的安美大厦楼下,看到这里特别热闹,人行道上行人也很多,有老人也有孩子。在一家零食店门口附近有一个已经破损严重的窨井盖,黑洞洞的窨井正张着“大嘴”。记者发现,这个窨井盖是水泥做的,水泥层很薄,破损约三分之一,裸露出几根锈迹斑斑的铁条。
零食店的店员告诉大皖新闻记者,这个窨井盖已经破了一个多星期了,他们不知道向谁反映,也不见有人来修。之前,附近还有个更大的窨井盖破了很长时间没人修,附近商家怕顾客跌进窨井里,就自己找砖头水泥把窨井填上了。
来亳州旅游的李先生说,亳州是座文明城市,人行道上的窨井盖长久没人修,与亳州市城市形象相差太远了,希望有关部门抓紧整改。
记者追问:“破损窨井盖为何长期无人问?”
昨天中午11点37分,大皖新闻记者与谯城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取得联系,向其反馈了现场情况及安全隐患。该负责人表示,亳州市区的窨井盖属于多部门管理,他将立即派人核查情况,如果属于谯城区城管局管理的窨井盖,将立即派人更换。
几分钟后,该负责人回复说:“经核实光明路与魏武大道交口处这两条路没有移交给谯城区管理,该路段属于市城市管理局管辖范围,我已联系市里,市里回复尽快换掉!”
当天下午,亳州市公用事业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向大皖新闻记者反馈称:该窨井盖属于开发商自建的一个污水井,属于美安大厦的物业公司管理,市城管局已经联系谯城区城管局,责令相关物业公司尽快将这个破损严重的窨井盖更换掉。
大皖新闻记者询问:“如何改变破损窨井盖长期无人问的现状?”
该工作人员说:“这也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人行道上的窨井盖,大部分属于相关业主单位,如果能找到业主单位,就责令业主单位维修更换,有时候找不到业主单位,就特别难办了!”
该工作人员表示,如果能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掉,也有利于亳州市的城市管理工作。
4月3日10时,大皖新闻记者发稿时,这个破损严重的水泥窨井盖仍无人更换,被群众称为“大陷阱”的窨井仍在张着“大嘴”等待着......
记者手记 :破损窨井盖背后的城市管理之困
在亳州城区繁华地段的安美大厦楼下,一个破损的窨井盖如同城市文明的伤口,撕裂着现代城市治理的体面。从职能部门到物业公司,从监管盲区到制度漏洞,这个“大陷阱”暴露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深层症结。当公共安全沦为“击鼓传花”的游戏,我们不得不追问:究竟需要怎样的城市治理体系,才能托举起市民“脚下安全”的底线?
一 责任空转:城市治理的“踢皮球”困局
城管部门与物业公司间的责任推诿,折射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结构性矛盾。当前窨井盖管理普遍存在“九龙治水”的乱象,市政、电力、通信、燃气等十余个产权单位各自为政,权责边界模糊不清。在亳州案例中,从谯城区城管局到市城管局,再到物业公司,三次责任转嫁的背后,是城市管理主体权责清单的长期缺位。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城市人行道上的“窨井盖”因“开发商自建”而无人问,实质暴露了城市建设过程中“重建设轻管”的积弊。
二 制度失灵:从应急响应到长效治理的鸿沟
亳州市公用事业管理处的无奈坦言,揭开了城市治理的另一个伤疤。现有制度更多停留在应急处理层面,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每年因窨井盖缺失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但多数城市仍沿用“投诉-派单-维修”的被动模式。这种“头痛医头”的治理思维,既无法应对成千上万个城市窨井的日常维护需求,更难以建立预防性维护机制。当“找不到业主单位”成为常态,实质反映出产权登记制度与城市数字化管理的严重脱节。
三、破局之道:重构城市治理的底层逻辑
破解窨井盖困局,需要从技术赋能和制度重构双向发力。杭州市率先建立的“城市窨井盖智能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实时预警,将问题发现时间从平均3天缩短至2小时。北京市推行的“井长制”,将每个窨井盖编码建档,明确管理责任到人。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建立“大市政”理念,通过地方立法明确窨井盖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将分散的产权单位纳入统一管理平台,构建“发现-处置-监督-考核”的闭环体系。
那个张着“大嘴”的破损窨井盖,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积弊。当我们的城市不断刷新天际线高度时,更需要俯下身来关注脚下的方寸之地。城市治理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有多少光鲜亮丽的地标,而在于能否让每个市民安心地走在人行道上。唯有将“人民城市”的理念转化为精细化的制度设计,让每个窨井盖都有明确的“身份证”和“监护人”,才能真正筑牢城市安全的根基,让“脚下陷阱”不再成为文明社会的难言之隐。
大皖新闻记者 张洪金
编辑 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