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治疗希望

时间:2025-04-13 15:17:00

今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的头号癌症“杀手”。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超过100万的新发肺癌患者,占全球肺癌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类型,五年生存率只有20%,而携带EGFR基因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患者五年生存率甚至低于10%。其中,有25%—40%的EGFR突变患者因病程进展严峻无法进入二线治疗(初始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后,采用的后续治疗方案)。因此,在一线治疗(初始治疗)阶段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日前,全人源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埃万妥单抗注射液正式在华上市。埃万妥单抗与化疗药卡铂和培美曲塞联合给药,可用于经检测确认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

作为全人源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埃万妥单抗同时针对EGFR和MET两个靶点,而这两个靶点通路的异常是导致肺癌患者耐药的重要原因。埃万妥单抗通过细胞外结合,激活免疫细胞,与细胞内起效的药物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同时调动免疫系统抗击肿瘤,给患者带来长期获益。一项随机、开放标签、PAPILLON临床Ⅲ期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化疗相比,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可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61%。研究同时观察到,亚洲人群亚组的中位PFS为14.1个月。

2025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上最新公布的Ⅲ期MARIPOSA研究数据显示,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在总生存期(OS)方面取得阳性结果,表现出具有统计学及临床意义的显著改善,相较奥希替尼,中位OS改善幅度将超过一年。这一突破性结果进一步确立了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在EGFR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新标准治疗地位。

随着埃万妥单抗注射液的上市,中国癌症基金会发起的患者援助项目也将同步启动,为符合条件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药品援助,以提高创新药物在中国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

作为PAPILLON研究在全球的牵头研究者,上海市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周彩存教授表示,携带EGFR基因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目前已获批上市的第三代EGFR-TKI靶向药物和化疗的疗效有限,患者普遍预后较差,面临生存期和生存质量的双重挑战。埃万妥单抗作为一种针对EGFR和c-MET的双特异性抗体,通过同时结合这两个靶点,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能显著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的现状。不仅为EGFR ex20ins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线治疗新选择,更进一步推动我国肺癌诊疗体系向精准、高效、个体化大步迈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院长李为民教授指出,精准治疗是肺癌治疗的核心,也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随着埃万妥单抗的上市,中国EGFR ex20ins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一线治疗阶段将正式告别“纯化疗时代”,进入靶向联合治疗的新阶段,为我国肺癌未来的研究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方向。

在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埃万妥单抗的创新价值也正从罕见靶点向经典突变不断拓展,并持续展现出变革性潜力。江苏省肿瘤医院史美祺教授针对最新发布的MARIPOSA研究成果指出,对于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任何能将生存期延长一年以上的新疗法,都意味着更广阔的治疗前景和更大的生存希望。MARIPOSA研究证明,埃万妥单抗联合兰泽替尼组合有望成为首个在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中相较于当前第三代TKI标准治疗显示出明确总生存期获益的治疗方案。这一突破不仅极具创新性,更可能重塑未来肺癌的治疗策略,带领EGFR突变患者迈入长期生存获益的新阶段。

首届强生创新制药肺癌患者日活动上,社会多方围绕当下肿瘤治疗前沿理念展开深入探讨。从肺癌患者治疗本身来看,如何高效、精准地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基因突变是提供更加精准治疗方案的前提。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精准医疗技术的进步,通过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如携带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行业正在经历从“有药可用”到“用好药物”的关键转型,这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汇聚包括多学科权威专家、护理人员、知名学者、患者平台等在内的多方力量,搭建全方位、多维度的交流平台,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肺癌诊疗创新医药生态圈,并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疾病管理体系,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提升公众对肺癌疾病的科学认知,为患者带来全治疗周期的守护。

在治疗以外,患者也面临包括心理关怀、社会支持、生活质量提升等在内更高层次的需求。当前我国肺癌疾病管理不仅涵盖了更为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方式,也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追求诊疗技术突破的同时,更应积极构建“治疗—康复—回归”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以及融合专业支持与人文关怀的立体化平台,帮助患者重拾信心。值得注意的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中,亟需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支付体系,通过价值医疗导向的支付方式改革,确保创新治疗可及,实现获益最大化。

原标题:《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治疗希望》

栏目编辑:郭影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潘嘉毅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