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光正好,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老牌地标田子坊,客流量节节攀升,单日最高达到3.2万人次,进入近五六年来人气最旺的时候。曾红极一时,后来又逐渐沉寂的田子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吸引了不少海外游客慕名来打卡。久违的热闹正在重回田子坊。

这里是田子坊,这个春天,弄堂里穿梭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好奇地感受着这里的海派气息。“感觉比较有复古的气息,在大城市很少找到这样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还蛮有趣的。”“我们觉得这里很漂亮,人们也很友好,这些街道的颜色,我们很喜欢。”
田子坊的人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猛增,今年1到4月,工作日平均每天的人流量达到了26000左右,双休日更是突破了3万人次,达到了五六年来的巅峰。在免签政策的利好之下,境外游客也增加明显,占到游客总量的4成,还吸引来了被反向种草的国内游客们,来的人不会空手而归,总得吃点喝点再买点。“在我们韩国人眼中,这里是很有名的地方,我们买了些香料、茶和一些杯子。”“姐妹没来过,我再带她来兜一圈,没想到那么多人,这个弄堂就是我们上海的腔调,只要你想买的都有。”

田子坊的这片弄堂,早年间因为一批艺术家们的入驻,为这里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基因。街区里不少住户陆续将房屋出租给商铺,但同时仍有原住民在这里生活着,时尚潮流又自带烟火气,使得这里一度成为来上海必打卡的地标之一。2010年,田子坊最火爆时,商业溢价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新天地,但随后房租疯涨等问题,逼退了一批文艺工作室和小规模商铺,区域内到处是烤串奶茶,同质化的钥匙扣、冰箱贴等“到此一游”的纪念品。

后续又叠加了疫情影响,房屋密集的田子坊里游客大减,知名地标一度陷入了沉寂。这也给属地敲响了警钟,他们必须抓紧时间,对业态进行梳理与调整。田子坊地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朱亮表示:“对于这种低端的,类似于原来同质化竞争的,我们适时做了调整,引进了很多类似于江南丝绸、私人定制,还有品牌首店来提升我们整个园区的文创水平。”
这家刚开业的巧克力店,生意颇为红火。这里的销冠产品上写着“老爸辛苦了”、“我想你了”这样的表白,也有“写自己的故事,做自己的英雄”这样的心灵鸡汤,主打文创+美食,为情绪埋单。品牌创始人郭涛认为:“传递的商品的信息一定是要和顾客某一种情绪对接在一起的,就会毫不犹豫买单。”

老朋友也在积极改变,本土原创品牌“路上海”在田子坊内已有十多年了,如今店铺如同美术馆似的陈列着各种风格的设计图案,游客可以自选后当场制作成独家t恤,外国游客几乎人手一件。“这里令人很惊喜,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的十二生肖定制衣服,设计丰富多彩,很吸引人。”
“路上海”销售经理夏凯丽表示:“比如说设计更多熊猫,设计更多关于龙的形象,就是外籍游客对咱们国家的第一印象,我们平时也会日常对员工进行一些外语的培训。”

除了商户自己的创新,田子坊也从管理上着手,对片区里部分房屋溢价虚高的问题,进行了整治。“我们区属国企根据市场价格,收取居民对外出租的相关房屋,再进行整体的包装对外出租,这个过程当中,哪怕有一点租金的损失,我们认为更多的是平抑了租价,回到一个比较理性健康的状态当中。”田子坊地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朱亮如是说。
租金回到了理性水平,也吸引了更多原创业态愿意前来入驻。这家青稚护手霜,去年5月在田子坊开业,几十款不同香气的护手霜,包装上还有生肖系列,生辰日期系列等等选择,满足游客们购买个性化伴手礼的需求。“我在韩国网站上搜索,知道的这个地方。”“有上海的特色,所我觉得特别喜欢。”

青稚护手霜品牌创始人李宗容坦言:“在招商的过程中,也会选择多样化的品牌进驻在田子坊,不会让大家去恶性竞争,对于商户来说也是一种保护。”
数据显示,目前田子坊内持续经营5年以上的原创品牌占比高达62%,今年1-4月,田子坊内商户整体出租率达到9成以上,业态也逐渐形成了新的格局。田子坊,正活力归来。

事实上,在沉寂的几年中,依旧有不少品牌在田子坊顽强生长,并以这里为起点走向上海,走向全国。上海的旅游不以自然资源见长,靠的是城市记忆、文化交流、艺术展演等复合都市魅力,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维持好自己的个性底色,提供丰富的内容产品,才是吸引并留住游客的法宝。
看看新闻记者: 邱旭黎 冯丹(见习)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刘奕达
摄像: 夏寅飞
责编: 虞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