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起点,希望未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中国宣传主题定为“保障母婴健康 呵护祖国未来”,并在7日主办主题宣传活动。
“胎儿心脏在胚胎发育早期只有黄豆粒大小,发育晚期也只有核桃大小。但这个小小器官却能生发几百种疾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胎儿心脏病母胎医学中心主任何怡华在主题宣传活动上说。
产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和其他疾病,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基层和边远地区,缺乏高水平医疗专家,如何加强疾病筛查和防治以护佑母婴健康?近年来,借助技术创新和体系建设,我国妇女儿童重点疾病防治成效显著,妇幼健康水平不断跃升,稳稳托起千万家庭的幸福。
医疗平台下沉,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北京安贞医院团队历时10年、投入百万级高质量数据,将覆盖340种疾病亚型的产前超声结构特征、胎儿心脏发育参数等相关指标“教”给智慧医疗平台,使其能够高水平完成从产前筛查到诊断决策的辅助诊断。
借助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由科技创新带来的高质量母婴健康服务正在转移、下沉到基层及边远地区。在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先天性出生缺陷的发病率不断降低,致死率及医疗负担显著下降。
除了先天性心脏病,通过把好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4道出生缺陷防治关口,我国神经管缺陷、唐氏综合征等多种严重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也大幅降低。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介绍,2024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4.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0‰。我国妇幼健康核心指标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妇幼保健服务网络逐步嵌入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和基本医保服务网络,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覆盖率。通过启动妇幼健康促进行动,陆续开展母婴安全、健康儿童、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系列行动计划,我国妇幼健康工作逐步实现从“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
多学科协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在活动现场,有位妈妈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她的儿子是早产儿,曾在产前被诊断出心脏问题,医生通过超声引导下的胸腔穿刺手术,虽然带着两根引流管提前降生,但儿子现在非常健康。
多学科协作与精准诊治让很多危重孕妇和胎儿得到救治。数据显示,我国已经建成了3491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322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81家,妇产科医师数达到37.3万人。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医院和教学科研机构为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截至2023年底,我国拥有儿童医院162家,儿科医师23.4万人。2024年度,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和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围绕落实“十大功能定位”,支援帮扶医疗机构87家,派出帮扶支援的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590余人次,帮扶医疗机构开展新技术和新业务260余项,培养儿科人才9100余人次。
在完善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下,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保持约4%的年平均下降速度,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保持着5%左右的年平均下降速度。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副代表毕曼达表示,中国正通过政策倡导、收集循证依据、制定相关标准和创新服务模式等举措,不断改善儿童健康和营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