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没有人型,身型复刻的是魔鬼鱼;它没有手脚,只有灵动的鱼鳍;但它却能在激流中保持“直立”,能瞬间制动,还能在深海无氧环境下实现小型斯特林发电机发电,在海底点亮一颗中国星……它,就是“西谷II号”潜水器!

日前,由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研发的仿生潜水器“西谷II号”在南海2000米深度成功完成海试。这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机器人领域实现了从“可达”到“可动”的技术跨越。这支由90后、00后组成的年轻团队,在西湖区创新沃土与紫金港科技城精准服务的双重赋能下,将庄子的“北冥有鱼”幻化为深海探索的现实利器。
技术突破:从“可达”到“可动”,仿生设计再进化
为什么要做鱼型,而不是人型?“这是因为人形机器人在水下会因重心和浮力导致不稳定。”西湖大学深海技术团队相关负责人解释,鱼形机器人能在水下更好地保持平衡性,提高能效和灵活性。更重要的是,鱼型潜水器在外形、噪音等方面都更加温和,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深海的干扰。

从西谷I号的“可达”,到西谷II号的“可动”,技术团队在方方面面都做了诸多调整。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两侧的“鱼鳍”。
“上一代西谷I号,装备的是一对刚柔并济的模块化胸鳍,而现在,这一设计已完全升级为更加灵活的波动鳍。”负责人说,这项调整不仅让西谷II号的外观更加流线型,更符合水下航行的流体力学要求,还能够更自然地模仿生物鳍的摆动,从而在水中实现高效的“可动”。
实现“可动”的另一部分,来自西谷II号体外的创新附件。回顾西谷I号,当时团队在潜水器中央预留了一个即插即用的拓展坞空间,这一设计在西谷II号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现在,这个拓展坞已经可以装备包括深海机械臂、射流机器人、仿生章鱼吸盘等一系列先进设备,赋予“西谷2号”更多的作业能力。

“此外,西谷II号还新增了一个‘鱼尾巴’。”负责人介绍,这次新增的尾部“自拍杆”是一个集成了拍摄功能的智能部件,可以根据需要自动伸缩并调整角度,为深海勘探和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
年轻力量:90后+00后团队,探索深海未知
“海试,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负责人说:“它需要等合适搭载潜水器的船,船上需要有适配的设备,更需要专业的团队成员。”
据悉,操控这条“深海魔鬼鱼”的,是一支以90后和00后为主的团队。团队最年轻的00后成员李喆,此前刚完成从“航天通信”到“海洋算法”的跨界转型;一直深耕于鱼型机器人领域的赵泽岳,设计了“子母鱼布放系统”中的机械部分;掌舵者范迪夏和李伟琨,则为团队指明设计方向。

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波动鳍设计、算法优化、结构升级等关键环节均由专人负责。尽管海上天气复杂,团队仍抓住短暂的窗口期,在两天半内完成了所有测试任务。
那么,这条“大鱼”能为人类做些什么呢?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本次海试,“西谷II号”成功验证了其在运动能力上的大幅提升,未来“西谷II号”可在自然勘探、珊瑚礁观测、生态修复、海底采矿、设备维修等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资源采集与海底工程的复杂任务中大展身手。

从“西谷I号”的框架验证到“西谷II号”的性能突破,紫金港科技城全程见证了技术迭代。
“西湖区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软着陆,远超我的预期。”团队负责人范迪夏在采访中说:“我在这里可以安心做科研,把家和事业都放心落在这里。”
近年来,紫金港科技城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服务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推动更多人才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两千年前,庄子笔下遨游寰宇的巨鱼,寄托着人类对海洋的无限遐想。如今,“西谷II号”以科技创新揭开深海面纱,让深海幻想照进现实。这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正用青春与智慧书写中国深海探索的新篇章——那里不仅有未知的奥秘,更蕴藏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