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恶不悛,即坚持、作恶、不肯、悔改纠改
源于'长恶不悛'(音同"户恶不圈"),《左传》中记载"最初,郑伯请求与陈侯和好,陈侯不答应。过了一年,郑伯攻打陈国,大获全胜。"
当时世人评论就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意思就是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这说的就是陈恒公吧!长久滋长恶行而不悔改纠正,等到了自己遭遇厄难,即便想要挽救或者可以挽救,(可是考虑到这人作恶多端)谁又可能会伸出援手,违犯众怒、甚至反受其害地去救这样的人呢?(意思为这样的人,坚持作恶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可改变、亦不想改变,自作自受、自食恶果)
又有言,《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
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商书》说:'恶的蔓延,如同遍地大火,不可以靠拢,难道还能扑灭?'
周任有话说:'治理国和家的人,见到恶,就要像农夫急于除杂草一样,锄掉它聚积起来肥田,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长,那么善的事物就能发展了。'
古人之事,我们很难考究。只能以后人的眼光,尽量客观、理性、辩证地去分析,批判地去理解历史和文化,去尊重历史,来借鉴古史、防微杜渐地走向更好的未来。怙恶不悛者、奸恶不法之徒受制于法网和正义——乃是历史为镜、古为今用的明证——也是社会稳定和前进的保障吧?
这个不常见的'名词'、成语,当下不频繁使用和适用,多为学习(高中成语词汇)和读书见闻。偶然思之,与君分享之,望读者诸君有所裨益、收获,甚至启迪……